红天葵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明代尚侈的彩色宝石消费及其来源 [复制链接]

1#

上文奢华到底的明代梁庄王「金带銙」中我们对梁庄王身份以及令人惊艳的奢华金带銙做了介绍。了解了梁庄王墓中出土的大量金银玉器共镶嵌各类珠宝18种,数量多达多颗。其中主要涵盖红蓝宝石、祖母绿、金绿宝石猫眼、珍珠、水晶、绿松石等。

今天我们就重点聊聊这些璀璨夺目的彩色宝石(以下简称为宝石或彩宝)以及它们的出处。

明·金镶宝花挑心春秋十二章摄

01元明时期的宝石

元以前,我国彩色宝石的使用不多。自元代开始,西域商人沿西洋、南洋输入了多种宝石,这些宝石备受当时蒙古贵族的青睐。元代学者陶宗仪在其著作《南村缀耕录》中详细记载了这些外来宝石,列举了红色的剌子(红宝石),绿色的助木剌(祖母绿),各色鸦鹘(电气石)及含活光的猫眼等。

到明代,统治者们对于宝石的追捧热情更加高涨,各类宝石名目繁多。

明·金镶宝石顶簪春秋十二章摄

宋应星在其《天工开物》中记载:

“(宝)属红*种类者,为猫精、靺羯芽、星汉砂、琥珀、木难、酒*、喇子……

属青绿种类者,为瑟瑟珠、珇母绿、鸦鹘石、空青之类空青既取内质,其膜升打为曾青。至玫瑰一种,如*豆、绿豆大者,则红、碧、青、*绿色皆具。”

:猫精:猫眼石,即金绿宝石,*绿色正交晶系;靺羯:为红玛瑙,又名红玉髓;星汉砂:待考。一说为砂金石及金宝石,一说为蛋白石;木难:绿宝石中的*色类,又名莫难;酒*:*色透明的*玉;喇子:红宝石;瑟瑟珠:蓝宝石,又名甸子;珇母绿:祖母绿;鸦鹘石:含钛的另一种蓝宝石;空青:绿青,属孔雀石的一种宝石,绿色;玫瑰:玫瑰石。

注解主要参考上海古籍出版社《天工开物译注》潘吉星先生译注版本

明·嵌宝金掩鬓春秋十二章摄

02明初的红、蓝宝石来自何方?

之前提到,梁庄王成长于明王朝统治的永宣盛世之中,目前我国考古发现最大的蓝宝石即出自梁庄王墓。这件金镶宝石帽顶,其座顶端的橄榄形无色蓝宝石,重量达到近克拉。无论在当时还是几乎所有彩宝均以克拉计量价值的今天,大块度纯色天然宝石均属罕见异常,十分珍贵。

春秋十二章制图

帽顶是元明时期大帽制度的组成部分,除无色蓝宝石帽顶外,梁庄王墓还出土了淡*色蓝宝石帽顶、蓝色蓝宝石帽顶,以及其他共计六件。经文物鉴定专家判断,这些价值连城的金镶宝石帽顶来自元朝皇室,为元朝皇家的帽顶装饰。而它们之所以会出现在这位明代年轻藩王的墓中,应该是来自其祖父朱棣的赏赐。

春秋十二章制图

那么另一个问题来了:如果最大块度的宝石是战利品,那么其余大量珍贵的红、蓝宝石的原产地在哪里?它们也都是战利品吗?如果不是,它们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来到明朝统治中心的?

现代地矿学研究表明,东南亚地区是世界重要的红蓝宝石等彩宝的主产区,经宝石鉴定专家根据颜色与内含物特征推断,梁庄王墓中所出的大量红蓝宝石,很可能是来自这一区域。这些璀璨的宝石能够辗转万里来到明王朝统治中心,与我国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郑和下西洋密不可分。

郑和下西洋路线及沿途宝石矿点分布

03随郑和下西洋流入中国的大量宝石

郑和下西洋始于永乐三年(年),其规模之浩大前所未有。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存在多种说法,分别为:搜寻建文帝说,宣扬皇权说,发展海外贸易说,伊斯兰教信仰说等。此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明代统治者对于宝石需求的不断增长。

春秋十二章摄

郑和下西洋客观上打通了域外海上商贸的通道,特别是彩色宝石的供应渠道,大量宝石随着海路进入中国。明代马欢所著《瀛涯胜览》中提到郑和下西洋所至之忽鲁谟厮国(今波斯湾霍尔木兹),正是当时东西方珠宝贸易的一大交易地:

“此处各番宝货皆有,更有靑红*雅姑石,红剌、祖把碧、祖母剌、猫睛、金钢钻,大颗珍珠如龙眼大,重一钱二三分,珊瑚树珠,幷枝梗、金珀、珀珠、神珠、蜡珀、黑珀,番名撤白值。”

郑和七次下西洋路线图图片源自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在梁庄王墓出土的一枚金锭上,我们还发现了铭刻有“永乐十四年四月日西洋等处买到”的铭文,而永乐十四年的时间恰与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时间相吻合,因而可以认为梁庄王墓中的一些*金彩宝确与郑和下西洋有关。

梁庄王墓所出两枚金锭均来自其大婚时

该枚金锭也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唯一一件有铭文记载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确凿出土文物。

04宝井的宝石

明朝*府远洋购宝的状态并未持续多久,永宣之后,随着郑和下西洋的停止,外国断续朝贡的宝石难以满足国内旺盛的需求。明英宗时,司礼监太监福安奏称:

“永乐宣德间屡下西洋收买*金珍珠宝石诸物,今停止三十余年,府藏虗竭。”

明·嵌宝石云纹金纽扣春秋十二章摄

就在这一时期,中国云南辖境内一处叫宝井(今缅甸抹谷)的地方为明统治者收购宝石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抹谷盛产红蓝宝石、红色尖晶石,其中又以红宝石最负盛名,顶级“鸽血红”红宝石即产于此。对明统治者来说,既不用组织船队下西洋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又可以保证稳定长期的宝石供应,岂不美哉?宝井因而开始成为明代中、后期首饰所用宝石的主要产地。

《天工开物》宝井开采图与矿工井内中*

除红蓝宝石之外,梁庄王金带銙上还嵌有多颗祖母绿。其产地并不在宝井,而是距中国更遥远的印度洋沿岸。但这并不难理解,既然宝井的宝石贸易向北可以通达中国北方,向南可以延伸至印度洋沿岸,只要中国市场的需求足够大,售价足够高,珠宝商人们自然可以将祖母绿等宝石先运到宝井,再一路向北贩售。

物以稀为贵,因为不能自给,祖母绿的价格十分昂贵,尽管在明代极受珍重,文献中亦多次提及,但只有极少部分人才能拥有,这恐怕也是为什么如今我们看到的大多明代珍品首饰主要以红蓝宝石为主,祖母绿却仅是零星的原因之一。

明·嵌宝石莲纹金盒春秋十二章摄

05日渐尚侈的消费风气

上有所好,下必甚之。

宫廷对于宝石的追捧带动了民间佩戴宝石的风潮。明初,宝石主要依靠海外采购与外国使臣朝贡,渠道控制在官方手中。之后随着宝井之路的开通,虽然仍是违法僭越,民间宝石交易却屡禁不止,《明孝宗实录》中记载:

“后宫器用以珍宝相尚,京师上下亦然。”

可见当时佩戴宝石已十分流行,社会上下消费风气奢侈异常。万历十年,潞简王仅婚礼筹备首饰时,就开出了“青红宝石八千七百块,各样珍珠八万五千余颗”的清单,数量之巨令人咋舌。

明·孝端皇后凤冠春秋十二章摄

06首饰嵌宝盛于明,然亦极坏于明

宝石虽小,即便在当时也是价值连城。明朝,尤其成化、嘉靖、万历三代举国上下对其狂热与毫无节制的需求种下了后面的恶果。万历年间,三年采买珠宝的花费竟几乎能打一场战争。据《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二十九年:

“……户部上言:簿查二年来,共进珠宝六次,计价银一百八十万,近日监库纷纷题讨,又共进三次,价银四十一万,通计前后所进,用过银二百二十一万……”

明·金镶宝石戒指春秋十二章摄

几乎同一时期,《明史》中记载:

“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

物极必反,明朝在宝井地区毫无节制地开矿采宝、搜罗宝石,以及其他一系列负面行为,进一步激化了明朝*府与土司间的矛盾,加速了土司归降于缅甸东吁王朝的进程。在彼时边疆地域错综复杂的*治关系与中缅反复的拉锯战争中,明朝对土司地区的控制范围逐渐缩小,疆域逐渐内缩,最终彻底失去了宝井这片盛产宝石的土地。清朝时任腾越知州屠述濂在编纂腾冲地方志《腾越州志》时,亦曾感慨道:

“呜呼!宝石之为*于滇,累世也!”

明·嵌宝石镶金玉带春秋十二章摄

不过这真是宝石之过吗?

璀璨的宝石能够引起如此大的祸端恰以反例证明了美的意义和价值,人们为了追求美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但显然,如此高昂的代价本是可以避免的。

明·金镶宝桃杯春秋十二章摄

明代书法家董其昌在其所著《骨董十三说》中已有论述:

“凡事必虑前后左右无碍而后行,乃得保全无患。倚势直行,全无顾忌,必有不虞之患。”

并给出例子,大意为:世人皆知唐太宗酷爱书法,对王羲之作品的热爱更是近乎痴狂。但当他得知《兰亭序》被和尚辨才藏于庙中时,并没有强取豪夺,而先是令御史萧翼接近辨才,取得对方信任,而后以计取之。世人往往不理解太宗的做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天子的权势获取一件孤僧之物何其简单,何必如此大费周折。但世人不知这恰恰说明太宗的高明。若倚势豪夺看似简单,但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将会不断积累,甚至可能酿成大祸。太宗审慎深谙此理,后人应鉴之。

明·金簪春秋十二章摄

可见,此祸非宝石之过,不过是世人贪心且思虑不周,没能以史为鉴罢了。

春秋十二章——专注研究传承中国古典首饰服饰与生活方式。带您亲近历史,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欢迎订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