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地标解码〗〖文化观察〗
平台:渤海湾文化地标
作者:枣娃娃
黄骅出海口(地处九河下梢)
一方水土的涵养,聚集了比较密集的人口,生产力和文明都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那么此地,一定有着悠远而厚重历史渊源和文化脉络。
娃娃最近对家乡的历史和文化越深掘越有感触:觉得历史和文化如同人类至宇宙的能量,没有发掘,不等于零。
黄骅这座滨海港城,倒退20年,脑海里闪烁最多的词还是“大洼”“盐碱地”,倒退50年,恐怕更是言必提“苦海沿边”吧。但是,如果将时光倒退至千年呢?
这次娃娃要带大家将历史长镜头聚焦到“海丰镇”,黄骅境内渤海边的一个小村落,将时光倒退到宋金时期,这里是一座有着宏大建筑规模的海港重镇。当时的海丰镇,曾作为中国瓷器出口的重要枢纽,近年来从海丰镇遗址出土的大量瓷器足以印证。进一步探究会发现,这里曾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水陆码头,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北方起点。
黄骅·贝壳堤黄骅港
海丰镇遗址概况:
海丰镇遗址位于黄骅市东25公里、羊二庄回族镇海丰镇村南至杨庄村之间,南北约米,东西约米,面积约超过万平方米。似一条巨龙横卧于朔黄铁路的南侧。遗址所在为中间高四周渐低的台地,其中心最高处为一东西向土岗,高出周围地表3米左右,中心区堆积厚的规模亦达到东西米跨度。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层最厚可达4米,勘探总面积相当于金代一个州城的面积还要大。其规模在整个中国金代的居住遗址中实属罕见。海丰镇遗址地表遗物散布丰富,海丰镇村至杨庄村之间的人工土沟两侧断崖上更是遗物遍地,除了较多的砖瓦外,不同窑口的瓷片俯拾皆是,具有丰富内涵的灰土层也随处可见。遗址周边分布有多处遗址点,这些点共同组成海丰镇一个大的聚落群,这个聚落群则共同承担起了当时的海上贸易出发地的职能。
海丰镇遗址发掘现场海丰镇遗址发掘现场海丰镇遗址发掘现场
历史发展时间表:
翻阅海丰镇的起源发展兴衰史:
汉,海丰镇遗址为柳侯国故地。南北朝,海丰镇遗址叫漂榆邑,又称角飞城。唐宋时,海丰镇遗址叫通商镇。金代,海丰镇遗址始名海丰镇。……年,原黄骅县博物馆进行全县文物普查时,海丰镇遗址被首次发现。年,为配合朔黄铁路建设,对海丰镇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不仅发现煮盐遗址,还发现了建筑基址。年,为配合朔黄铁路建设,二次对海丰镇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年,因修建朔黄铁路和石黄高速公路,对海丰镇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年5月,海丰镇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3月,日本东洋陶瓷美术馆名誉馆长伊藤郁太郎等一行四人来到黄骅博物馆参观,主要为了探寻宋金时期日本国内的瓷器是否与黄骅海丰镇遗址发掘的瓷器相似。经考察,中日学者基本证实了宋金时期日本国内的瓷器与黄骅市海丰镇遗址发掘的瓷器属于同类,肯定了海丰镇宋金时期瓷器大量外销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这个结论。年6月,黄骅博物馆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合作,开展海丰镇遗址出土文物资料整理修复工作,通过海丰镇遗址表现出的特点,结合海丰镇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记载,海丰镇遗址推断应为宋金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北方起始点,瓷器从这里远销东北亚、韩国、日本及更远的一些地方。年1月,在“一带一路”战略与沧州渤海新区(黄骅港)发展机遇高层研讨会上,吉林大学冯恩学教授依据考古发掘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海丰镇港是金元时期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北起点。年5月,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专家来到黄骅,对海丰镇、丱兮城遗址、海丰镇文物库房进行了实地考察,旨在通过数据分析判断古柳河走向、港口位置等重要信息,为全面揭开黄骅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北起点的研究工作提供依据。年7月,海丰镇遗址首次主动性发掘正式启动,由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主持,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黄骅市博物馆联合开展;同年11月,第一阶段工作结束,发掘面积平方米,发掘区南北长约30米,东西宽约10米,现场出土大量金元时期建筑基址、主干道路、陶器瓷器等人类活动遗迹、器物。年3月,海丰镇遗址主动性发掘第二阶段工作,地点位于海丰镇遗址东南部,距第一阶段工作探方约米处,发掘面积平方米。年,黄骅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北方起点城市参加了“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联席会议”,会议确定我市国保单位海丰镇遗址、省保单位郛堤城遗址2处遗产点入选全国21个城市的55个海丝史迹点。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发掘历史遗存:
年至年间,考古工作者对海丰镇遗址进行了4次发掘,发现大量金元时期遗迹器物,以瓷器居多。
年、年、年,仅因修建朔黄铁路和石黄高速公路,就对海丰镇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揭露面积超过平方米,清理处灰坑多座,灰沟10条,建筑遗址20余座,水井2眼,灶17个,道路6条,砖砌遗迹3处以及大量的瓷片、砖瓦等各类遗物。以年出土遗迹遗物最为丰富,出土的遗物完整和可复原的较多,特殊形制的器物也屡见不鲜。年、年进行了2次主动性发掘,确定了码头遗址和商铺遗址2个功能区。
海丰镇遗址主动性发掘现场
海丰镇遗址的瓷器主要来源于定窑、井陉窑、磁州窑、耀州窑、钧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南北方不同窑口。
品种丰富:以碗、盘为最多,另有碟、俑、枕、瓶、盆、罐、盏、壶、盒、缸,例如鸡腿瓶、蛙形器、龟形器盖、虎形枕、彩绘人俑、贴塑、绞胎器等。还有娱乐玩具,如围棋子、象棋子、骰子,有装饰品,如白瓷的南瓜子。釉色多样:有白瓷、黑瓷、酱瓷、青灰瓷、双色瓷、绞胎瓷等,装饰手法有印花、刻花、剔花等装饰手法,纹饰有鸳鸯、鱼、牡丹、荷花、山石等。其中定窑、井陉窑的印花、双色釉点彩,磁州窑的剔花、红绿彩,耀州窑的青瓷印花等都十分精美。其他各类器有陶盆、罐、壶、瓶、砚、扑满、印模;石盘、盆、舀、圆球;骨簪、牌、刷柄、算筹、管形饰物;沙锅;铁铲;铜镜;钹等。铜钱的数量很多,有“祥符通宝”、“皇宋通宝”、“崇宁重宝”、“政和通宝”等。陶质建筑构件除砖瓦以外,还有体积较大的龙形鸱吻,以兽面纹、龙衔鱼纹为主的圆形瓦当等。另外还出土了几十枚甜瓜籽、大枣、莲子等。
海丰镇出土金官窑釉盘海丰镇出土元曲瓷枕海丰镇金代使司铭文束腰银铤海丰镇千年古莲子
黄骅市博物馆馆长张宝刚介绍海丰镇出土文物时如数家珍:游牧民族的虎形枕象征的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对于早期狩猎文明的记录与追忆;希腊形制特点的红陶迷宫印模体现的又是典型的希腊文化;呈现一首元曲的金代瓷枕印证了金代对元曲成熟的滋养……这些不同的文明就这样在这里交织汇聚。
馆长展示海丰镇出土的宋金时期飞龙铜
经专家认定,海丰镇遗址主要遗存年代为金代,而在遗址出土的大量瓷片中,又以磁州窑为大宗,其中红绿彩俑作为重要的古代社会生活实物资料,存储了大量社会生活信息,这些信息得以较完整地保留,为观察和研究当时历史及社会生活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具有补史、证史的重要作用,并为判断海丰镇遗址的性质和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依据。
海丰镇遗址出土文物展
相关史料记载及研究价值:
《金史地理志》记载,海丰镇为盐山四镇之首。《盐山新志》认为,海丰镇在天津未兴之前为海口第一繁荣之区……,至元盐业不振,渐为废墟……,海丰镇为繁盛之区皆以行盐故也……。另外《晋书》《水经注》《天工开物》等古籍以及《盐山县志》《海兴县志》等文献对海丰镇也均有记载。
相关史料
海丰镇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使我们得以重新认识曾是滨海繁盛之要地的兴衰起落。固然海丰镇的发展与盐业密不可分,但发掘结果显示:至金代,海丰镇达到空前繁荣,特别是众多窑口的大量精美瓷器南北荟萃于此,应不仅仅是一般的居民生活用瓷;还有那特殊的建筑风格,具有商业和文化气息的数量可观的围棋子、中国象棋子、骨牌、骰子以及精致的陶质玩具和印模等,都是同时期其他遗址不多见的。海丰镇,因盐而兴,却绝不仅仅止于盐。
元提控印(疑为都转运盐使司官员印)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海丰镇是在唐宋时期这一带通商的基础上,利用其滨海的地理优势而发展起来的、集水陆交通为一体的、以瓷器贸易为主的的经贸集散地和重要的运输口岸。这也是经专家认定的,并且应为宋金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北方起始点,国外特别是东亚、东南亚国家出土的相当一部分宋金时期的瓷器应该是从这里输出的。
海丰镇历史风貌场景还原海丰镇历史风貌场景还原
海丰镇在金代年少数民族控制的一个北方港口,当时南宋实行“海禁”,这也使得海丰镇的重要性得以凸显。从目前遗址所发现的文物信息来看,这个遗址有着鲜明的独特性与唯一性:既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又与外域交流融合。
海丰镇与中国宁波、扬州等地遗址一起搭建了中国古代瓷器贸易的地缘架构,对研究东亚地区古代瓷器贸易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海丰镇遗址作为一处重要文物遗存为“海上丝绸之路”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提供了重要支持。
海丰镇码头场景还原海丰镇港口场景还原
关键词:
历史长河深刻印记
海丰镇遗址所在的地域黄骅市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留下了人类活动的足迹,商周时期开始就有明确的历史归属记载,并且因为渔盐资源等关系,历代为兵家必争之重地。从秦汉时期专门设置郡县到后世沿袭下来,是一个因为地理和资源优势而地位突出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历史上也写下了浓墨重彩不可或缺的一笔。深邃的历史长河之中,浓重而沉甸甸的历史印记由谁来写就呢?
生命之源文明之源
水,是生命之源,那么由水源自然生成的流域,则是人类的文明之源。我们常说母亲河,正是形容人类和水源之间密不可分的赖以生存关系。海丰镇的人类活动和文明起源,不仅仅是凭借靠海,更是源于黄河故道、古柳河流域曾经的涵养和孕育。
黄河改道:
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改道,公元前年即周定王5年,是有记载以来黄河第一次改道。黄河原来从今河南滑县附近,向北流向内黄之西,再北流至河北巨鹿西,折而东北流,经辛集,深州,武强等地,至天津南出海。改道后,从滑县附近向东,至河南濮阳西,转而北上,在山东冠县北,折向东流,至茌平北又折而北流,经德州,渐向东北,经沧州黄骅以北出海。
黄河故道经黄骅一说由此而来,另据考证,黄河改道后,其下游河道共有北、中、南三支,其中的中支从今青县入境,正是流经今黄骅郛堤城遗址北侧,最后在南排河口入海。
郛堤城河
柳河故道:
有关黄骅境内古柳河流域的古文献记载不多见。
根据《章武考释》等文,秦始皇于公元前年置柳县,故治在今河北黄骅市羊二庄镇大马庄东南5公里处(海丰镇附近),时黄河在此入海,河口一带既为制盐基地,又是通商重埠,柳河水运繁荣,陆路弛道便利。
又有“柳县”之名有源于“柳河”一说,今黄骅羊二庄镇境内许多古城遗址均与古柳河相关。直到海丰镇遗址发掘以来古流和沿岸的历史文化也引起了考古界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