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天葵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复制链接]

1#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简称再障,是一种可能由不同病因和机制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及所致的贫血、出血、感染综合症。AA的发病率在我国约为0.74/10万人,可发生于各年龄段,青年人(15-25岁)和老年人(大于60岁)发病率较高[1]。未经治疗情况下,AA患者的1年死亡率超过70%[2]。再障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可分为重型(SAA)和非重型(NSAA),根据病因可分为先天性(遗传性)和后天性(获得性),获得性AA又根据是否有明确病因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在亚裔人群的儿童再障中,约95%为获得性再障。本文主要探讨获得性再障。

经典的再障发病学说包括所谓“种子”“土壤”“虫子”:即原发、继发性造血干、祖细胞缺陷、造血微环境及免疫异常。目前多数学者认为T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功能亢进造成骨髓损伤是获得性再障的主要发病机制。多数病人免疫抑制治疗有效也证明了这一点。由于我们研究主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