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权威的治疗白癜风中医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道”家养生文化已历数千年时间,在古代很多典籍上都有记载,但对于还没有了解道家文化的人而言,读《道德经》是一头雾水,好像除了玄之又玄的道理外,跟养生没有一点关系。
老子讲的“道”包含着两重含义,一重讲的是天地自然之道,另一重讲的是万物生命之道。在《道德经》二十五章中讲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为什么老子不说“人法天,天法地?”这是一个次序和位置问题,天地间人是渺小的,人需要效法天地;天为上,地为下,所以,地效法于天;天地跟道相比又是渺小的,所以,天地效法于大道;大道跟自然相比同样渺小,大道效法于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还有另外一重含义,地象征着阴,代表着柔顺,承载,安静;天象征着阳,代表着刚强,进取,活动。学习“道”在于懂得安静,柔顺,不争,所以,老子讲“知其雄,守其雌”就是这个道理。
老子讲“道”,讲了一大一小,大是天地自然之道,小是万物生命之道,人效法于天地自然之道,这就是养生之道。《庄子》在宥篇中,讲了黄帝求道于广成子的经过。
黄帝先问了广成子天地自然之道,他说:“我听闻先生通晓至道,冒昧请教至道的精华。我一心想获取天地灵气,用来帮助五谷成长,用来养育百姓。我又希望主宰阴阳,从而使生灵遂心地成长,对此我该怎么办?”
“道”在于不争,在于损之又损,黄帝却想从“道”中获取更多,满足个人的权利欲望,这违背了道的规律。广成子对他说:“自从你治理天下以来,天上的云气不等聚集就开始降雨,地上的草木不等枯黄就已经凋零,太阳和月亮的光也渐渐晦暗不明。然而,谄媚的小人心地那么偏狭恶劣,又怎么能妄谈大道呢?”
广成子通过天地万物的反常变化,告诉黄帝他的欲求太多,已经导致阴阳不交,四季不调,人心不古,又怎么能求大道呢?黄帝听后,弃置朝政,在静室斋戒了三个月后,再次去求教广成子。
这次黄帝行了叩拜的大礼后,问道:“听闻先生通晓至道,冒昧请教,怎样修养自身才能活的更久?”黄帝也不像上次一样兜圈子了,直接问了最想问的养生之道。
广成子看黄帝如此诚心,便对他说:“问的好!至道的精髓,在于幽深渺远;至道的至极,在于晦暗沉寂,只要持守精神,保持宁静,形体自然顺应正道。不要使身体疲惫劳苦,不要让精神被欲望迷惑,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像未出生的婴儿般精神合一,这样你的精神才能持守形体。要小心谨慎摒除一切思虑,封闭起对外部的感官,智巧太盛定然招致败亡。我帮你进入幽深渺远的大门,直达那阴气的本原。天和地各有主宰,阴和阳各有府藏,谨慎守护你的身形,万物将自然成长。我持守浑一的大道,又处于阴阳二气调谐的境界,所以,我修身至今已经一千二百年,身形从未衰老过。”
广成子讲的这段话正是《道德经》中的内容,不同的是他更为直接用在了保养生命方面。在这段话里有两个重点突出了要表达的主题,一,天地有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四季才能调和,人体同样有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才能保养生命。二,要摒除杂念,精神守一,能保持宁静守一的状态,才能进入“道”这扇门,也就是老子讲的“致虚极,守静笃。”
养生之“道”在于返,返回生命最初的形态,精神守一,阴阳协调合一,元气充沛。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生命是一去不复返的过程,这个过程在《黄帝内经》中做了详细的说明。
黄帝问歧伯:“人年纪大的时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于精力枯竭呢?还是自然规律?”
歧伯给黄帝讲了男女生命发展的过程,其中讲道:“男子到了八岁,肾气充实,头发开始茂盛起来,也更换了牙齿;十六岁时,肾气旺盛,天葵产生,精气满溢而外泄,就能生育子女了;二十四岁时,肾气充满,筋骨强健有力,真牙生长,牙齿长全;三十二时,筋骨丰隆盛实,肌肉亦丰满健壮。四十岁时,肾气衰退,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开始枯竭;四十八岁时,上部阳气逐渐衰竭,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和两鬓花白;五十六岁时,肝气衰弱,筋骨的活动不能灵活自如。六十四岁时,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牙齿头发脱落,形体衰疲。肾是接受其他各脏腑的精气而加以贮藏,所以五脏功能旺盛,肾脏才能外溢精气。现在年老,五脏功能都已衰退,筋骨懈惰无力,天癸已竭。所以发鬓都变白,身体沉重,步伐不稳,也不能生育子女了。”
人的生命是由弱向强,由盛转衰的过程,这既是自然规律,也是精气神逐渐被耗尽的缘故。黄帝又问岐伯:“为什么有些人,已经年老,却还能生育,这是什么道理?”岐伯说:“这是他天赋的精力超过常人,气血经络保持畅通,肾气有余的缘故。”
这里重复提到了“肾气”对生命的重要作用,在《素问,脉要经微论》中讲道:“腰者,肾之府。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肾在五行中属水,外阴而内阳,是阳气生发之地,所以,元阳之气关系着生命的质量。
正常人的生命从弱向强,由盛转衰,是阳气逐渐耗尽的缘故,阳气枯竭,生命也就走向了衰老和死亡。黄帝问岐伯:“掌握养生之道的人,可以活到一百岁左右,还能生育吗?”岐伯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虽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
保养生命的奥秘就在于“道”中,普通人的生命是阴阳二气日渐疏远,阴阳不交,阴盛阳衰走向枯竭和死亡。那些掌握至道的真人,能效法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调节呼吸,返本归元,让元阳之气不断生发,精神守一而不消耗,所以,才能长寿。
记者采访一位百岁以上的修道者如何养生,老人说:“生命能量就像一只蜡烛,有些蜡烛放在了风口,蜡烛会燃烧的更快些;有些蜡烛放在背风处,燃烧的会相对缓慢。生命能量是有限度的,所谓养生之道,就在于我们用怎样的心态对待生命,是过度消耗挥霍?还是谨慎保养,让它可持续性更长些,这就是我的养生之道。”
在庄子《养生主》中,讲了一则庖丁解牛的故事,梁惠王问庖丁:“你的解牛技术,怎么能做到如此高超的程度呢?”
庖丁说:“我追求的是道,已超过了一般的技术,最初我宰牛,眼里看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后,再没有看到完整的牛,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看,感官停止了精神却在活动。依照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之处,尚且不曾拿刀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换一把刀,是刀切割筋肉割坏的;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换一把刀,是砍骨头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19年,宰过上千头牛,依旧锋利如新。”
梁惠王听了庖丁的话,便懂得了养生的道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厨师,而刀则代表着生命的能量,有些人是技术高明的厨师,有些人是技术一般的厨师,有些人则是超越技术的厨师,所以,这也就意味着每个人的生命质量不同。
《黄帝内经》中讲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乱以成而后治,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不难理解,懂得大道的圣人,从不会等到生了大病才想到治疗,而是治疗疾病发生以前;从不在大乱已经形成了,才想起治理乱局,而是提前就预防了乱局生成。如果已经患上大病,形成乱局,然后,才想起去看病治乱,就等同渴了时候才想起打井,打仗的时候才想起铸造武器一样的道理,不已经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