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载栉风沐雨,廿载风华正茂。非常荣幸,能够在红网20岁生日到来之际,有这样一个机会来聊聊我与红网一起成长的故事。
我与红网的故事还得从“红辣椒评论”说起。彼时,我初入大学校园,尽管在专业认识上处于一种懵懂状态,但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与想象,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间总是积极主动到讲台前与为我们授课的老师交流,或讨论理论问题、或就近期的时事新闻交换看法。大一上学期,王春玲老师给我们讲《新闻学导论》,这是一门新闻理论课,但在课堂上,王春玲老师的课件会经常将最新的热点时事和新闻理论相结合,一边讲理论,一边引导着我们思考,课堂经常是在讨论甚至争论中进行的,观点碰撞,激发起我的求知欲和表达欲。
一次课间,我又如往常一样去找王老师讨论问题,我问她如何较快的提升自己新闻写作能力,她告诉我,红网最近在组织一个大学生评论比赛,你可以去参加参加。就这样,红网第一次在我的脑海中留下印象。红网是个什么网?回到宿舍,我开始上网搜索,搜关于红网评论大赛的信息,然后找到了一则通告,是关于首届全国大学生时评之星选拔赛的参赛通知,按图索骥,根据提示我在红网论坛上注册了账号,从此,正式开启了我的评论写作之旅。
说实话,初次投稿并不顺利,频频“死稿”确曾使我心生沮丧,但也多亏了“死稿”,倒逼我去思考、去探索时评文体的写作章法。一开始,我完全不能领会“评论”的文体结构,因为此前并未接触过评论写作,虽然在高中时我有读报纸的习惯,家里也有订阅报纸,但没有刻意去辨别消息文体与评论文体的区别,初入大学,在专业学习上,我还处于懵懂期。第一篇作品投出后,原以会在海量投稿中被湮没,无人理睬,然而惊喜的是,第二天,编辑老师在文末留言区认真地回复了我,指出我不足和改进建议:“所写的不像评论,更像是新闻综述,其实接近新闻评论了,现象、原因分析、建议都全了,建议我看看同学们怎么写的,并勉励我,年轻人学得快,多看几篇就知道了!”
编辑老师的留言和回复极大鼓励了我,使我恢复了信心,并成为我继续投稿的动力。尽管第二篇、第三篇、第四篇都成了“死稿”,直到第六篇被编辑盖上了“推荐编发”四个大字。我仍记得那篇文章的标题——《打击号贩子需顶层设计来治本》,新闻背景是当年一医院门口怒斥“号贩子”加价倒卖专家号,视频上网后,引发广大网民情感共鸣。专家号一号难求,实际上映射的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匀,基于此我的核心观点是:“打击‘号贩子’应该建立在完善均衡的公共医疗服务保障机制,从顶层设计上挤压‘号贩子’赖以生存的土壤”。那晚,激动得我没有睡着觉,人生中第一篇经过编辑把关后公开发表的文章,我的人生“处女作”!
在红网“红辣椒评论”频道的个人文集
从我在“红辣椒评论”公开发表第一篇文章始,此后,人生中的多个第一次也都在红辣椒评论、在红网实现。比如第一篇获奖作品、第一次获邀参加红网组织的年度佳作时评研讨会、第一个个人文集、第一篇有稿费的约稿,“红辣椒评论”成就了我人生中诸多第一次,通过红辣椒评论提供的平台,一方面我感受到作为一名的时评人归属感,体会到文章被发表后的成就感、通过写文章获奖体会到的幸福感。
另一方面,也有机会结识全国各地优秀的大学生时评作者,如浙传王彬学长、华科大韩宗锋学长、西南科大宋潇学长、张晓雨同学等,在同台竞技中看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此外,通过线下研讨会,我还有幸结识了诸多业界学界评论大咖、前辈,如华科大顾建明教授、中青报曹林老师、原潇湘晨报主笔杨耕身老师、中传任孟山副院长、浙传焦俊波老师、长安大学苏蕾老师等等,在与他们的互动交流中,我获益良多。
湖南常德第十二届时评研讨会下与杨耕身老师合影
从首届全国大学生时评之星选拔赛到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时评之星选拔赛,我参与并见证全程,期间有两次获奖,一次是大学生组的入围奖,一次是年度佳作入围奖。作为参与者也是见证者,我见证了红网如何把全国大学生时评之星选拔赛办成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红辣椒评论如何在高校新闻学子中知名度越来越高,并吸引着更多高校学子参赛。
在“红辣椒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