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天葵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董陇军聆听大地深处细微的声响科学之恋 [复制链接]

1#
编者按:青年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足、创新能力强、创新潜力大。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心怀理想、富有创新精神的湖湘青年科技工作者们,是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的生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突击队。红网时刻新闻即日起推出《科学之恋?湖湘青年科技工作者群像》系列报道,为这些湖湘青年科技才俊鼓与呼。

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董陇*在介绍他所在团队研发的地声监测系统。

红网时刻记者刘志雄朱丽萍长沙报道

“我们就像是给大地做B超,给石头做心电图,从细微的声响中预判大地深处的变化,为我们矿工和采矿设备点亮‘红绿灯’。”

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董陇*目前最受业界肯定的成果,就是他和他的团队发明的在复杂结构与应力下的声发射源定位方法,能帮助人们听到大地深处细微的声音,进而判断会对地质结构有何影响。

“应用在矿井中,我们这套‘地声传感器’能实时监控不同区域的岩石情况,如果安全,会亮绿灯,如果有危险需要避险处理,就会亮红灯,亮起*灯时,意味着需要进一步排查情况。”董陇*介绍,“我们在解决地下灾源精准定位的问题。”

随着浅部资源枯竭,当前许多矿山都在往深处挖,越是深入地下,环境越复杂、越危险。如何保障地下安全,一直是业界难题。董陇*的成果,实现了时效和精度上的双重突破。

董陇*(左三)向学生讲解研究中碰到的问题。

这项研究的灵感来源,源自矿井的老鼠。“我下矿时很喜欢和老矿工们聊天,有次就听工人说井下的老鼠杀不得,能救命。”董陇*说,“它们乱窜是矿井内发生坍塌的预兆,因为老鼠的耳朵离大地最近,能比人更早听到大地的‘声音’。”研究地下的声响,需要经常下矿井,董陇*有时在矿山一待便是大半年。年,在某地实验时,设备信号突然断线,当时董陇*身处地下米,前去查看设备时,只听“嘭”的一声,一块大石头突然砸在他身后,随后是小碎石砸在安全帽上的声音响起。“这段经历让我很后怕,但也坚定了我研究攻关的决心。”董陇*说。“做实验有时早上6点出发下井,晚上12点才回地面,也有时做实验得24小时不间断,有时坚持半年的研究可能无结果,但继续多坚持的1小时可能就有新突破。”董陇*说,“所以做科研,一定要坚持,要坚守初心。”

董陇*在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上作报告。

以B超、心电图比喻自己的研究,便和董陇*坚持的原因有关。他最初想学医,在他父亲的影响下,董陇*认为自己一定要多做行善积德的事。“学习这个专业后,常想起历史上的矿难,我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能救人的,我相信岩石的破坏一定有前兆,一定能通过科技的手段预警垮塌等灾害,这是我科研的初心及坚持的动力源泉。”“父亲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勤能补拙、付出才有收获等都是他以自身行动告诉我的最朴实的道理。”董陇*回忆,父亲常常天没亮就去放羊,天亮了再去干农活,是父母的勤劳支撑了家庭运转、支付了他上学的学费。“父亲干活了,我总不能还睡觉吧。”董陇*说,“所以我们兄弟俩也会起床,去尽量帮忙干些农活或者拿起书本读书,有一次天蒙蒙亮,父亲挑着麦子下山时看到山下一摞摞麦子很奇怪,发现是我和弟弟的劳动成果时,表面骂我们不睡觉,但他内心肯定在夸我们成长了。”

董陇*展示“地声传感器”效果。

父亲的身影,支持董陇*度过了很多个实验失败的日夜。如今他常和学生说,勤奋和坚持,是科研能否取得成果的关键,他也以自己的行动去带动学生们体会这一点,下艰苦的矿井、守难守的夜……

如今董陇*所在团队自主研发的设备已能适应不同的地下环境,实现了精准的地声监听,进而更科学地指导生产。他坚信在将来,一定可以成功预测垮塌、地震等灾害的发生。

接下来,董陇*在继续钻研感知地下声音和安全采矿的同时,把目光望向了地下丰富的地热与矿藏资源的智能开采。“今后我们不仅要能尽量在少人甚至无人情况下安全开发矿藏,还要把高地温、高应力也利用起来。”

信息来源:红网

编辑:省科技事务中心

审核:省科技厅办公室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