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绿色、生态、独具风味的野生蔬菜成为餐桌上的新宠。红凤菜作为传统山野蔬菜,因具有特殊香味和美味口感,深受湖南、四川、重庆、台湾等地群众的喜爱。但是,需要引起警惕和重视的是,红凤菜含有一类叫作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简称PA)的物质,该物质具有肝*性,长期大量食用可引起肝损伤,增加致癌风险。
经查阅资料和相关文献发现:红凤菜,别名血皮菜、红苋菜、紫背天葵,为菊科三七属的草本植物。由于其煮熟后的颜色鲜红,民间认为红凤菜具有补血功效,故又被称为“血皮菜”,湘西人称“补血菜”。事实上,作为菊科三七属植物家族中一员,红凤菜同菊叶三七、木耳菜一样,均含有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这类成分,其代谢产物对人和动物肝脏具有*性,能够引起静脉闭塞性疾病。原则上,建议大家尽量少吃红凤菜。若一定要吃,则宜焯水(放在开水锅中加热至半熟或全熟)后用大火爆炒,同时每次食用量不宜过多。这是因为尽管高温可以破坏一部分的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但不能将其完全去除。至于红凤菜致癌问题,因癌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红凤菜中虽含有致癌成分,但其含量不高,只要合理烹饪、控制摄入量同时避免长食久食,致癌的影响并不大。
此外,临床还报道部分群众误将同科属的“菊三七”鲜茎叶(*性较大)认作“红凤菜”食用引起中*现象,在此提醒大家一定要科学合理食用野生蔬菜,并控制摄入量。